广西通信管理局等十九部门关于印发《广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八桂”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广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八桂”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信管〔2023〕271号),落实《广西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深刻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纽带作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助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有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各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区提供有力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和增添强劲动力。
(二)工作目标
到2026年,全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相关机制基本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逐步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生态基本成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星火·链网”超级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不断赋能自治区“19+6+N”的产业体系,提升一批高品质企业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高价值标识标杆应用,基本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及跨行业跨地区融合的数字化转型生态,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发展高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贯通自治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局面初步形成,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赋能智改数转网联
面向全区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核心企业,鼓励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提升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及产业链协同效率;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现有工业系统的适配,促进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管理智能化。拓展主动标识在原材料管理、生产调试、工艺流程、仓储运输等过程的应用,助力生产智能化效率提升。拓展标识解析在销售、采购、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全面协同应用,打破信息孤岛,助力产品全生命周期工艺参数追溯。(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推进,下同)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推动标识与生产、加工、运输、检测等环节的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深入推广标识解析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应用,实现关键环节标准化和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互联互通,促进物料、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与供应商资源、金融资源、用户资源的共享、调用,有效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逐步形成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监测评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方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国资委、广西通信管理局)
(三)助力产业金融发展
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等数据上链,鼓励企业通过标识解析对自身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且具有流通属性的设备、产品等信息进行采集,支持建设基于“星火·链网”区块链技术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丰富中小企业征信数据,通过将更多经营数据变成银行可授信的数据,助力金融行业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广西通信管理局)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广基于标识解析的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碳足迹管理、碳交易体系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应用,推动钢铁、建材、石化、造纸、化工、有色金属等控排行业组织碳排放核算,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基于标识解析技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利用、节能降碳、产业低碳协同等,提升系统管理效能,汇聚电、煤、石油、天然气等用能数据,为企业刻画立体“碳画像”。推动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提升能量流、碳足迹等追溯分析能力,逐步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工业碳排放数据可信采集、管理、分析与产品认证,开展产品碳足迹建模计算、碳资产管理、碳中和路径规划等数字化碳管理相关工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五)推进消费“三品”战略
依托标识解析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畅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消费品产业发展交叉融合渠道,推进消费品工业领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工程。推进消费移动终端适配工业互联网标识,推广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营销和产品质量追溯等应用模式,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互联互通。借助区位优势制定企业品牌出海评价体系,在自治区特色食品、农副产品、轻工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分层级培育出海优质标杆案例,推动建设“东盟优品码”,实现产品源头追溯、一码到底、物流跟踪、责任认定和信用评价,助力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品牌价值提升。(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商务厅、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六)支撑数字医疗发展
依托标识解析体系助力医疗行业信息互联,支持二级节点参与医疗行业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与UDI(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的相互映射,探索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与UDI在卫生、医疗、监管等领域的衔接应用,适时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推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对接、互通。通过主动标识智能终端实现重点医疗设备动态数据采集及应用,推进医用产品的生产、物流仓储、耗材采购、临床应用等信息平台的数据整合和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实现医疗领域数据资源的高效统一管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七)助力数字农业建设
推动标识解析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存储、物流等环节的应用,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基于标识解析体系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的协同发展,助力农产品产量、销量、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打造“农产品明星品牌”试点任务,提升区内农产品海内外影响力。助力提升“桂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商务厅、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八)提升公共交通管理能力
拓展标识解析在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等交通业态中的应用,深化通用性标识在交通运输服务中的应用。推动主动标识载体的规模化部署,在共享出行、出租车、路牌指引、公共交通数据采集等多个场景中利用标识解析优化数据联通、身份认证等环节的管理工作。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化、标准化及互联互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九)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鼓励引导关键领域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主动标识载体部署,推进企业高风险、高价值设备接入标识解析体系,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唯一身份、精准定位和数据互通的作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互联共享,推动提升企业关键设施设备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十)增强城市智能化水平
探索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将城市中的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智能终端等设备有效连接,实现对城市内部和周边环境的实时监测,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围绕城市交通、园林旅游、公共设施、城市规划等领域探索建立相关设备资产的一码通标识解析标准体系和可信资产服务网络。建设基于标识的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数字社区等数字化示范场景,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新范式。(自治区数据局、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十一)打造标识国际应用
围绕以汽车、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石化化工等优势产业为主,以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为辅的“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聚焦跨国业务中不同国家间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经销商出入库等环节,推动数据采集关联,实现国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与协同高效管理。推动形成安全便捷的基础设施数据互联通道。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跨境流动的协同治理体系,支撑数据跨境流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方认证机制加强数据管控,引导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优化提升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和辐射能力。(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商务厅)
三、能力支撑
(一)完善标识体系架构
聚焦自治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构建重点产业全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标识解析、“星火·链网”等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支持更多行业创新应用,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鼓励企业在工业设备和产品部署物联网卡、移动通信模组、安全芯片等主动标识载体,推动建设区域或行业型主动标识载体安全认证服务平台。(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二)提升基础服务能力
面向全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的多领域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输出细分行业标识解决方案。培育基于物联网卡、通信模组、安全芯片等主动标识载体的集成终端,以及基于分布式标识和区块链的数字钱包、物联设备等可信终端。拓展识读软硬件与标识解析的适配。围绕设备互联软件互通、平台互享研发标识“中间件”,实现异构、异主、异地工业设备、工业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和互操作。培育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决方案和面向中小企业标识应用服务供应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三)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原始创新水平。加强可信采集解析、数据隐私保护、标识资源搜索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企业联合研发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工业软件、标识中间件、工业传感器、数采网关、芯片模组等基础软硬件,加强工业机理模型、先进算法、数据资源的积累、突破与融合。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广西通信管理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八桂”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与工作协同,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结合各地产业特点,聚焦细分行业,形成协同高效的应用推进模式。(各有关部门按职责推进)
(二)加强政策支持。持续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各部门给予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广大企业上节点、用标识,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积极引导创投基金、社会资本投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技术研究、应用创新和网络安全等项目,活跃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各有关部门按职责推进)
(三)强化人才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队伍建设为重点,引才聚才用才。推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科研机构、智库单位等人才集聚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合作,激发人才活力。组织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全面入驻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推进产才融合、产学研合作,共建标识人才培养试点。开展标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领域人才队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加强标识服务管理。严格贯彻落实《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做好事前审批、常态监督;做好事中监管,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标识解析服务。按照许可审批相关要求,有序组织标识服务机构许可申请工作,提高审批效率;扎实做好标识行业属地化监管工作,开展合法合规监管检查,压实标识服务机构主体责任,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广西通信管理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营造开放产业环境。依托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自治区工业互联网“百场路演”等系列活动,加强标识解析供需对接服务,提供动态宣贯、体系培训、应用推广、测试认证等产业协同服务;形成以开放实验室、创新基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创新、协同、开放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环境。(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通信管理局)